进入适老模式无障碍阅读
首页> 政务公开 > 信息公开 > 法定信息公开内容 > 其他法定信息 > 建议提案办理公开 > 建议答复
发文机关:  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主题分类: 建议 
标  题:  关于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第135号建议的答复
成文日期:  2025年07月14日
发布日期:  2025年07月15日
发文字号:  豫人社建提 〔2025〕39号
失效时间:  
关于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第135号建议的答复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农业农村人才培育和乡村振兴工作的关心关注。经会同省农业农村厅、教育厅、国家税务总局河南省税务局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我省高度重视农村人才培育工作,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成效突出,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业成果显著,尤其是推行“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以来,有力推动了农民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但我省农业农村人才发展依然存在瓶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村振兴。

一、主要工作做法

(一)实施农业农村领域培训专项。一是全面开展农业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训专项,支持社会机构和龙头企业参与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对获得相应等级证书的,分别给予1500元、1800元、2000元补贴。加大高附加值农林牧渔、种养加销、直播带货、农村电商和致富带头人等培训,打造“豫农技工”品牌,大规模培训懂技能、会管理、善经营的高素质农业从业人员,为他们拓宽致富“快速路”。全省年均完成农业职业技能培训50万人次以上。二是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深入实施中职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进一步改善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联合省工信厅发布《河南省重点产业对应职业教育紧缺专业设置指导目录》,将现代农业装备应用技术、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管理等相关专业列入职业教育急需紧缺专业目录,遴选作物生产技术、现代农业技术等涉农专业为职业教育示范性专业点,并给予相应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二是探索构建河南特色的农业农村领域职业评价标准体系。2022年,省人社厅会同省农业农村厅制定我省第一批农业职业技能评价规范,涵盖农艺工、园艺工等8个大类,小麦、苹果、生猪等21个优势产业,我省农业职业技能评价标准有了“地方粮票”;2023年新制订4大类6个规范,涵盖农业领域主要工种,建立起包括初、中、高3个等级的省级评价标准体系。2021年以来,全省33.14万名农业从业人员获得技能证书,其中高级工以上5.13万人,越来越多田间的“土把式”变成了持证的“正规军”,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二)支持各类人才返乡创业。我省持续实施“凤归中原”返乡创业工程,大力支持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军人等各类人才返乡创业促进乡村振兴,2024年以来,全省新增返乡创业26.89万人、带动就业141.69万人。一是加强政策引领。先后印发“进一步支持返乡下乡创业的通知”“推动豫商豫才返乡创业的通知”等系列文件,在创业场地、项目孵化、融资担保、技能培训、人才支撑等方面明确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将返乡创业农民工纳入招商引资范围,给予与外地客商享受同等的优惠政策。二是强化培育扶持。加强返乡创业培训和辅导,组织返乡创业专家服务基层活动,为创业者提供指导和帮助。2024年以来开展返乡创业培训8.23万人次、创业辅导22.91万人次。加强金融扶持,优化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深化免除反担保,2024年以来为返乡创业人员发放贷87亿元。三是建设平台载体。在全省推进返乡创业“一县一园”建设,通过资源整合、优化提升等方式,建设一批区域特色鲜明、营商环境良好的返乡创业园区和创业孵化基地,推动返乡创业集聚发展。各县因地制宜规划引导返乡创业,建设了诸如柘城县金刚石产业园、林州市建筑产业园、鹿邑县尾毛化妆刷产业园等特色返乡创业园区。通过示范创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全省评定64个省级返乡创业示范县、211个示范园区、382个示范项目,先后发放奖补资金共计3.47亿元,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创业、支持创业”的氛围。

(三)实施税费优惠政策支持农村小微企业发展。国家高度重视支持涉农小微企业的发展,实施了一系列的税费优惠政策,一是对金融机构向农户、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发放小额贷款取得的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税。二是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5%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同时对个体工商户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200万元的部分,在现行优惠政策基础上减半征收个人所得税。三是对月销售额10万元以下(含本数)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四是对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适用3%征收率的应税销售收入,减按1%征收率征收增值税。

(四)持续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一是优化乡村学校布局结构。指导各地根据学龄人口变化和城镇化趋势,精准测算义务教育学龄人口总体规模、学段分布、区域分布的演变,科学布局教育资源。将城乡中小学校布局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确保学校规划建设与区域常住人口增长趋势和空间布局相适应。二是加强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2024年,省委、省政府将“大幅改善300所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列为省重点民生实事,截至2024年年底,全省共开工320个项目,其中新建义务教育学校60所,改扩建260所,新增11.26万个优质学位,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三是实施学前教育普惠扩容工程。重点关注农村边远地区以及城镇新增人口、流动人口集中地区,科学确定幼儿园的布局、服务半径、数量和规模,“十四五”以来新增公办学位42万个,确保3万人口以上的乡镇至少办好2所公办中心园,入公办园难问题进一步缓解。四是持续深化集团化办学改革。采取名校+薄弱校、乡村校、新建校等模式深化集团化办学,截至2024年年底,全省参与集团化办学的学校11239所,整体覆盖率达到53%,群众家门口的好学校越来越多。

(五)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健全教师培养补充制度。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管理改革,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更多农村学校和学生。实施“特岗计划”“优师计划”等公费师范生培养计划,2024年招收地方公费师范生4081名,招聘乡村学校特岗教师3495名,为乡村学校培养补充一批高学历年轻化紧缺薄弱学科师资。二是完善教师培训机制。2024统筹安排专项经费4.07亿元,通过“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和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暨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培训教师10余万人次,有力提升了农村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师德师风素养和业务能力。三是建立健全教师激励机制。推动职称评审政策向农村教师倾斜,建设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努力让乡村教师住有所居落实乡村教师“一补两贴”政策,并进一步“提标扩面”,依据艰苦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补助,全省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收入年平均可增长1万元。2024年将特岗教师工资性补助标准年人均提高3600元,切实提升乡村教师收入水平,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潜心育人。

二、下步工作打算

如您所言,通过加强人才培养、完善人才吸引机制和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为乡村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下一步,我们将充分结合您的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加强落实

(一)加大农业农村领域技能培训力度。按照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的安排部署,全年完成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50万人。发挥职业院校、技工学校、社会力量等培训机构的作用,大规模开展“全劳动周期、全工种门类”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评价取证,构建更加完善的就业能力提升体系。以新生代农民工为重点,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加强人力资源品牌建设,促进区域人力资源品牌的遴选培育、发展提升和壮大升级,让人力资源品牌成为检验技能培训质量的“金标准”、提高就业质量的“硬抓手”、服务十大战略的“强支撑”。

(二)动返乡创业高质量发展。按照凤归中原返乡创业工程的统一部署,持续完善“政策引导、培训辅导、服务提升、资金扶持”四位一体工作模式,全年新增返乡创业15万人。引导各级政府部门加强返乡创业服务统筹,推进各类返乡创业平台载体建设助力返乡创业项目高质量发展。关注返乡创业人员在税费优惠、住房补贴、就医就学保障、优先提拔使用等方面需求,营造更优的政策环境。利用春节等农民工集中返乡的有利时机,指导各地召开返乡创业座谈会、走访慰问等活动,宣传返乡创业利好政策,提高创业培训、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知晓度,展示家乡变化,激发返乡创业就业热情。加强对典型人物和创业事迹的宣传推广,营造乐于创业、敢于奉献的社会氛围,激励更多青年人才返乡创业。

(三)引导人才智力助力基层发展。深化“三支一扶”工作,在招募精准化、管理制度化、服务精细化上下功夫,健全“三支一扶”人员跟踪服务培养常态化体系。持续推动落实《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基层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工作的通知》(豫人社〔202020号)中基层专业技术人才职称倾斜政策及引导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的政策;新修订的自然科研、工程系列部分专业职称评价标准中对长期服务乡村的专业技术人才给予适当倾斜。在征集基层、企业及生产一线需求的基础上,通过“揭榜挂帅”、技术指导、联合攻关、人才培养等方式,进一步增强专家服务产业的精准度,同步助力基层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

(四)持续推进乡村教育建设。导各地根据学龄人口变化和城镇化趋势,精准测算义务教育学龄人口总体规模、学段分布、区域分布的演变,科学布局教育资源。推进集团化办学和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将城镇优质教育资源下沉到乡村义务教育学校,激发乡村学校办学活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深化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升级“特岗计划”,提高师范生招聘占比,扩大“教师学历提升计划”实施范围和规模,加快推进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教师学历本科化、中学教师硕士化,让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

今后,我们将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职能,持续做好各项相关工作,助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请您今后继续关心支持我厅工作,多提宝贵意见。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