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00多名选手、106个赛项、覆盖全国35支代表团,9月19日至23日,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在河南省郑州市举办,这场我国规格最高的职业技能赛事,正成为技能人才从“幕后英雄”走向“国家栋梁”的核心舞台。

为深度挖掘大赛价值、传递技能人才成长正能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携手新华网重磅推出系列高端访谈节目《豫见国赛话技能》。首期节目聚焦“搭建技能人才成长‘新赛道’”主题,邀请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副司长翟涛,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副主任王颖,小米汽车工厂政委、小米亦庄党支部书记马兰,北京电子信息技师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宋春杨等重磅嘉宾,围绕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全国技能大赛成果转化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对话。
“我们举办全国技能大赛,根本目的并不是纯比赛,而是希望通过举办大赛能够更好地推动技能人才工作的发展,使我们国家高素质的技能人才能够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翟涛表示,这项以“技能照亮前程”为主题的赛事,已发展成为我国规格最高、规模最大、项目最多、技术最高、影响最广的国家级综合职业技能赛事。
全国技能大赛设计谋划之初就借鉴了世界技能大赛集中开放办赛、赛展演会集成、对接前沿标准、绿色环保安全等办赛理念和办赛模式,同时兼具中国特色。在赛项设置方面,全国技能大赛一般设世赛选拔项目和国赛精选项目两大类。世赛选拔项目要选拔出我国备战世界技能大赛的集训队选手;国赛精选项目主要设置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适应的职业(工种)。
“两类赛项都会动态调整,使竞赛项目能够保持高度的产业关联性、技术先进性和对劳动力市场的敏感性。”翟涛表示。
全国技能大赛为技能发展、选手成长和社会进步带来了显著收益。“传统上技能往往都是藏在车间上、工地里,大赛实际上是把技能搬到了聚光灯下,让一技之长成为公众可以凝视讨论,包括去模仿的一种社会景观。”王颖表示,“同时,通过媒体传播选手的故事,对冠军进行访谈,让技术能手成为了青年榜样。大赛与技能等级、人才落户等等还形成了一个从赛场到职场人生的上升通道闭环,也让更多的年轻人看到这个确定性的人生轨迹。”
每一次大赛都是全国技能战线的一次协同大考。第三届国赛由人社部主办,河南省政府承办,诸多央企、国企、行业协会、技工院校等共同参与。“大赛同时也是一次生态级的整合,把技能的竞技场升级成了一个产业链。”王颖形容道,“赛场内选手比拼精益求精,赛场外各种设施设备、用人企业、培训机构等在大赛平台上都被拉进来,形成了一种‘即插即用’的生态链。”
企业同样是这场国家级技能盛会的重要参与者和显著受益方。“在国家鼓励智能制造的大背景下,对技能人才我们更希望他能够具备 ‘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 这样的一些特征。”马兰分享了小米对于高技能人才的新能力需求。
为应对这些新需求,小米积极依托国家级技能大赛重新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我们特别希望与大中专院校共建实验室和实训基地,推出‘小米匠造’计划来实现双导师制,实现联合课程的共同开发和使用。”马兰介绍道。小米还希望加快技能迭代,使大赛的技术规范、流程标准与创新方案能够更大程度地耦合,快速引入产线,持续变成培训体系的引导动力。
学院作为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通过参与全国技能大赛实现了多方位的价值提升。北京电子信息技师学院从2012年开始举办北京市的行业赛事,通过举办赛事发现航天科工系统、航天科技系统技能岗位上的优秀人员都非常看重这个赛事。
“我们把举办的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聚焦到了航天电子方向,与航天的二院、三院进行技能人才的对标。”宋春杨表示,“通过常年不断地近距离对标这些企业,学校的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从2012年开始快速发展。近几年,学院为响应举办单位对集成电路领域急需紧缺人才的迫切需求,开办集成电路技术应用专业的做法也是这样的。”
学院把大赛标准、航天科工、科技系统的岗位标准融入到专业中,“我们的学生参加完大赛,只要培养完之后,马上在企业的双选过程中能够满足要求。”
技师学院最高培养等级是学制技师,学院把学制技师的培养层次和大赛集训有机结合起来。“要求学生既要有基础和扎实全面的专业理论,更要通过大赛去历练更高的专业技能水平。”宋春杨表示。
近年来,各级人社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技能人才发展的政策。“新八级工”制度的实施打破了原来技能人才只能到高级技师的天花板。“现在设置了特级技师、首席技师,也就是说技能人才的成长通道越来越宽广。”翟涛表示。
“归根结底还是发挥好这些人的重要作用,更好地助力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对产业技术工人的需求。”翟涛表示,“只有他们的水平高了,中国制造的水平才能提升,中国服务的水平才能提升,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除了政策引领外,赛后成果转化是大赛价值延续的关键。“我们举办技能大赛应该不只是为这三天的关注和掌声,应该是为未来的三年、十年以至更长时间的一个技能人才提供保障。”王颖提出了成果转化的五个维度:行业趋势解析、三个标准比对(竞赛职业标准、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工学一体化课程标准)、培训模式分析、场地设备分析以及选手能力分析。
“要把所有最好的、最先进的技术拆解成最小颗粒度的技能点,然后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找教学跟国家标准跟产业标准的差距,去促进它们的融合,去快速提升技能。”王颖建议道。
每个赛项差异很大,每个行当里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不同。王颖希望赛项前期训练过程中形成的训练策略和培养方法,能够成为院校师资的启迪。
“让我们的赛场上的这些设备、布局都成为后期的模板和范本,让每个赛项就是一个很好的技能点。”王颖展望道,“让一个人夺冠,能带动万人同频成长。”
全国技能大赛比拼的是从事某个职业所要掌握的技能,如果职业消亡了,或者职业对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要求提高了,或者技术进步为职业领域带来革命性变化,大赛的项目设置就会做出相应调整。翟涛表示,“特别是在先进制造、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等领域,技术发展非常快,两年之前比的技术或标准使用的工具,有可能两年之后就发生了很大变化。”
为应对技术快速发展,小米更加注重技能人才系统能力的构建。马兰举例道,“比如说我们的压铸车间的技术工人需要同时掌握机器人的编程、工艺的现场调控,还有包括AI质检等跨领域技能。”
小米构建了多层次的培养体系,为专业人才到新领域后进行更全面的培训和培养,同时打造阶梯式晋升通道,从初级技师到中级技师、高级技师的不断成长路径。
“我们希望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特别希望能跟院校的前置班、预定班有更深入的配合,把这些场景从学生刚进入校门就有一个初期规划,渗透到他学业的整个推进过程。”马兰表示。
小米今年首次代表北京市参加国赛,并组织人员前去观摩学习。“希望真正了解现在国家在新能源汽车制造方面的最高水准,向这些前辈有更多的学习。”马兰说
正如翟涛所说,“一批批优秀技能人才从大赛中脱颖而出”,大赛成果正在各行各业落地开花。从政府引领、企业参与到院校实践,一条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建的技能人才“新赛道”正在全面铺开,期待更多技能英才在大赛中绽放光彩,为中国制造、中国创造持续注入新的活力!